Tuesday, December 14, 2010

大度忍讓

人之相處,以和為貴,以忍為高。忍也者,胸中博宏之器局,洞明世事人情之泱泱大度,閱盡人間滄桑之圓活表現,有 如明月入懷,心胸開闊明朗,既隱含著禮讓、包容、寬恕之高逸情操,復閃爍著深厚卓越之智慧、涵養、定力。

忍之為義,大矣:「貧者能忍免辱,富者能忍保家,父子能忍慈孝,兄弟能忍義篤,朋友能 忍情長,夫婦能忍和睦。」其奧義又或如俗諺所云:「忍字可以走天下,忍字可以結近鄰。」又或 者:「能忍一時之氣,可免百日之憂。能忍人所不能忍,世間一片祥和,宇宙一片清靜。」誠然, 生活中,誤會、爭執、齟齬、挑釁、誣衊、詆毀、謾罵、欺侮、咒詛、刁難、中傷、誹謗之事,真 是無日無之,但卻又在所難免,偶一遇上,亦唯其能忍始能免吵、息爭、消怨、去恨,化干戈為玉 帛。是以,古之智者,無不視忍為大智、大勇、大福之行為,並常將之比作修身、立命、成事、生 財之津梁,譬如孔子所言之「小不忍,則亂大謀」,周成王之「必有忍,其乃有濟;有容,德乃大」,王安石之「莫大之禍, 起於斯須之不忍」,又或佛家之「六度萬行,忍為第一」,斯所言者,俱是讓之道理,忍之法則,言簡意賅,發人深省。

現今社會,日趨複雜,人之交往,亦唯有學會忍讓,始能避禍就福,旋轉乾坤,捷徑就莫如吸取前人之智慧。中華民族
向以堅忍刻苦見稱,文化風氣所及,忍學典籍也特別豐富,簡明精要教材,俯拾即是。當中,有《勸忍百箴》最為人所樂道。 該書成於元代,以勸人忍性盡禮為話題,匯集了諸子百家之卓見,再加上作者許名奎之親身體會,編成箴言百條,分為言之 忍、色之忍、氣之忍、權之忍、貧之忍等,涵蓋了差不多生活上每一層面,被譽為中國最有系統之忍學經書。我等只須一書 在手,便可盡收前人智慧;神功妙用,說之不盡。有論者甚至言之鑿鑿,謂只消熟讀此書,便可頤養天年!事實是否果真如 此,還恕我未夠資格致評。不過,如果話作者心思慎密,手法巧妙,那我就一定贊同:作者以百忍為數,《百箴》為名,表 面看似湊巧,實則應是有所託寓───古諺“百忍成金”之說,不是已然呼之欲出?另外,作者將言之忍列為百忍之首,也 有異曲同工之妙,同樣是挖空心思之作。須知道,禍從口出,言多招悔,處世待人之第一戒條,正是慎言檢跡。作者之苦心 孤詣,我等真是不可不察。

紛爭之起,錯綜複雜,可謂無奇不有:有私人恩怨,有個人信念,有團體利益,有民族大義,還有社會風氣。我輩年幼
時,社會遠較現時貧困,但卻普遍崇尚堅忍、刻苦,所以我自小就要學習忍耐、吃苦、乃至吃虧(吃虧也是一種美德)。久而 久之,積習成常,忍讓差不多變成了我的恆常習慣。無論別人如何無禮,行為何等荒誕,我都能一笑置之。說來也好笑,有 很多人曾為此而替我感覺委屈,但我反而深感慶幸,能養成這份能耐。自忖,過去我所以能在做事和交友上受益無窮,其實 全賴忍讓所發揮之作用。隨著西風東漸,但見社會上之忍讓文化日漸式微,代之而起的是講求競爭及個人權利文化。忍讓, 或當作懦弱,或看成迂腐,一旦橫逆相加,便不論情理,即大動剛陽,但圖洩一時之忿;小則構怨于一時,大則貽害於終身。 人結果因此而缺少了寬待他人、為他人著想的心,越來越自我,常處於不滿和怪責別人的情緒中。最遺憾的是,高談個人權 益之餘,卻又不懂得以別人之權利為依歸,導致矛盾頻生。於是,生活中,無論是在家庭中,學校裡,社會上,無時不見衝 突發生。同事間、朋友間、夫妻間、鄰裏間,總會為了芝麻綠豆般的瑣事,爭個不休,小則惡言相向,大則拳腳交加,甚至 訴諸法庭,最後弄至兩敗俱傷。正是旁觀者惋惜,當事人後悔。不忍之患,可勝言哉?

凡事各執一詞,互不相讓,便會常陷僵局,如稍作轉圜,反而生機無限。忍讓精神,便是講乎體諒、包容、寬恕,求乎轉圜、生機。歷來相傳,有六字真言,可作轉圜,只要誠心運用,便能應付橫逆,扭轉乾坤。這六字真言就是:裝、忍、讓、 諒、恕、忘。意謂,當有人來犯時,只消裝作若無其事,不動聲色,忍以應之,繼而讓其發洩,但又諒其處境,再恕以待之, 然後忘卻了事。很明顯,這種息爭免吵的方法首重寬恕,其次是忘卻。學會寬恕別人,其實就是釋放自己。恕心養到極處, 人便恬然自安,只看得世間人都無過犯可憎之處,一切擾攘,不外天上雲煙,但隨清風而幻化幻滅。

事物之美,在其拙樸;朋友之誼,在於誠信;相處之道,貴乎和諧;和諧之道,本乎忍讓。此乃千古不變之定律,人之
未察,蓋因未嘗賦予生活一點智慧。

論忍

忍的境界

No comments: